(文/钟子慧)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明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作用。古DNA分析重构了人群起源迁徙历史,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深海技术装备的突破,使我国水下考古由水深50米水域下探至2000米深海。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极大拓展了博物馆的时空边界,数字孪生博物馆正逐步成为现实。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演进,在文物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共同努力下,从文物保护到考古发掘,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科技对文物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显。
正是在这片充满创新与发展活力的领域上,出现了这样一位杰出的文物鉴定与研究专家——刘文思。她是徐州博物馆馆员,也是一位卓越的文保与科技融合缔造者。凭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砥志研思,着力加强文物领域科技攻关,敏锐地捕捉着隐匿于文物与当代迅猛发展科技之间那些微妙的联系,这些联系切实地推动了文物鉴定与研究的创新发展,延展了文物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空间,赋予其新生命和新生趣,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刘文思自2015年进入徐州博物馆工作至今,已近十年之久。这期间在她的引领和策划下,徐州博物馆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伴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推出了互动体验、文创产品以及数字文物等多样化创新项目,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而作为文博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刘文思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她深知文物与科技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科技元素叠加于文旅产品之上,而是要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出具有深度体验感和情感共鸣的文旅项目。为此,她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地域魅力的导览内容,并巧妙运用科技、灯光和VR等创新手段,全面革新展陈方式。在她的推动下,观众在博物馆中不仅能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文物,还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视觉识别等交互技术,与文物“对话”,以沉浸式的方式感受科技与历史的碰撞之美。
深耕行业多年,刘文思深谙“科技+文物”的融合发展之道,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模式创新,为传统文物鉴定保护、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近年来,她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创新系统,包括“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文物知识图谱构建系统V1.0”“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文物虚拟修复系统V1.0”“面向数字博物馆的文物数据采集及交互展示系统V1.0”等,以一系列创新实践证明了科技是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其中,“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多模态文物知识图谱构建系统V1.0”,不仅荣获了2022年度文物鉴定与研究行业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奖,还迅速跻身文博行业的技术核心领域,成为多家文博单位争相引入的标杆性技术。
目前,这些技术成果已在行业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成为推动文物研究与保护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工具,为文博领域的技术创新树立了典范。据合作的相关文博单位反馈,这些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有力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发展,新奇的展览内容、全新的交互模式、多元的呈现方式都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在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水平的同时,更加速推进博物馆的科技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开发,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好玩好学的新博物馆模式点亮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凭借卓越的行业贡献,刘文思还被聘为带路国际众创空间·文物鉴定与研究中心主任,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政策,依托众创空间智能化与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动众创空间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科技赋能,与古为新,能够让历史文物焕发新时代光彩。刘文思表示,未来她将继续聚焦于科技的力量,深入掌握科技的核心精髓,唯有如此,才能精准而高效地传递文物的深层价值。通过科技手段,不仅要加强文物的鉴赏与保护,还要使文博行业以更生动、立体的形式展现其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与参观,从而实现长足发展,更好地守护中华文化的文脉。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culture.pufengkj.com/4981.html